标签 家乡 下的文章

那年腊月,那片腊肉

雨后清爽安静的夜,忙碌的厨房。安放在角落的电饭煲腾起了白色的热气,是米饭好了,还有一道菜炒熟就可以吃饭了。妻子在房间里喊起了快点开饭的宣言。我系上围裙,从冰箱中提出一块手掌大的腊肉,金黄的油脂冻上一层冰霜。放在案板上,在刀锋下冰屑窸窣,一片一片的腊肉,红色的瘦肉和白色的肉皮...

开在工厂门口的小卖部

开在工厂门口的小卖部小时候有一年,我妈问我:“要你讲普通话,你会不会讲啊?”没过多久,我们就搬家了,搬到一家手袋厂外面。手袋厂外面有一排水泥平房,这是一排开店的铺位,我们搬到的位置,是从左边数过来的第七间、从右边数过来的第五间。这一年,是我们开小卖部的第一年。只靠爸爸工作的...

无端端地想起家乡的面

在深秋的清晨醒转,瑟缩在被子里,在起与不起之间,总是会无端端想起家乡的面。我的记忆清晰无比:那是在正义路和庆云街的交叉口,如今是步行街的地方,就在福临堂药店的对面,曾经有过一家面馆。在无数个清晨六点半,我缩着脖子,背着双肩包,掀起厚重的透明塑料幕帘,成为它每天最早的十个客人...

来二两牛肉,多汤少油

家在乐山。乐山的面,和广州的竹升面不同,几乎都是手工细面,半斤一团,摆在藤条编织的篮筐里,论斤卖。一般人吃二两,胃口小的一两,胃口大的三两。味道不外乎三种,牛肉面,干臊面和炸酱面。头天烧好整锅牛肉,加入竹笋、八角、茴香、辣椒,赤红的汤汁看上去血淋淋但无比诱人。白色的面条出炉...

行走在江湖之上的茶叶蛋

行走在江湖之上的茶叶蛋茶叶蛋,又称茶鸡蛋,它的身影何时出现在江湖,无人可知。但江湖上流传的一份如何制作茶鸡蛋的秘籍,暴露出茶鸡蛋至少在300年前就有了。这份秘籍就是《随园食单》。清代美食家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里惜字如金地留下了这么几行文字:‌‌‌‌“鸡蛋百个,用盐一两,粗茶叶...

日暮乡关何处是,常德米粉是乡愁

日暮乡关何处是,常德米粉是乡愁人言,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远在他乡的游子,见烟波江上,夕阳西下,满眼萧瑟,便触目伤情,感故乡渺渺。我则不然,北方即便日暮,也并不萧瑟,北方人好客热情,让我渐渐有了归属感,所谓,心所在处即为家。但说到我对故乡的记忆,便是另外一种感觉:...

火塘边的乡愁

火塘边的乡愁冬天,只要炉火燃起,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,一边取暖,一边做着各自的事儿。记忆中,父亲常常捧着线装书,忘我地阅读着;母亲悠闲地纳着鞋底,麻绳穿过鞋底‌‌“咝咝啦啦‌‌”的声音打破了冬夜的宁静;姐姐认真地织着毛衣,动作单调却富有情趣;我总是在灯下做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家...

乡下的月夜

乡下的月夜久居城市,雾霾频扰,便会想起乡下的月夜。那时的农村,虽穷困潦倒,确有新鲜的空气。尤其是月夜,好像用肉眼就能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。富有富的日子,穷有穷的过法,娘的愁苦虽写在了脸上,可嘴上却说,小孩子莫管大人的事,一边去玩吧!少年不知愁滋味,总能释放属于自己的天性。于是...

是谁,在敲打我的窗

是谁,在敲打我的窗从前在村里住,邻家婶子来找母亲,也不进门,隔着窗户闲拉呱,一个在屋里忙碌,一个在屋外做针线。那时觉得窗户真是个好物件,既能隔离怀疑和危险,又能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,有进可攻、退可守、游刃有余的意思。邻家婶子要走,也不讲什么客套话,仿佛她是路过窗前的一只鸟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