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自习要上到9点的小学
“班主任负责学生在学校的一切”
刘艳大学毕业后进入县级一所寄宿制高中教书,今年是她工作的第五年。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学生在学校的一切都是班主任负责。”
普通老师除了要上课、跟进早晚自习,还要备教案课件,参加教学研讨,要坐班、签到、监考改卷、出课时练习题、培优补差等等。而班主任还远不止这些工作,教书育人以外,还要完成领导和一些部门安排的活。很多任务和教学并无直接关系,但学校会用检查倒逼老师执行。
通常来说,对于没什么经验的新老师,学校会分给他一个普通的班,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绩都一般,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。没有经验的新老师,遇上调皮难管的学生,以及时不时安排任务的领导,经常会觉得很无助。
办公室里,一些班主任老师的口头禅是“抽空备个课”。“备课上课好像反倒成其次的了。”刘艳说,教学如同学习,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。学校似乎要用更多量化的标准来规训每个教师,这样做只是方便了领导检查,对于教学成绩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。
她觉得,现在教育行业是家长累、学生累、老师也累,但好像收效甚微。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内卷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想要获得资源就必须内卷。在这个程序里,教师好像是一种内卷的燃料,很少有人在乎教师的处境。
陈晨刚毕业没多久,在当小学老师之前,她曾去了乡镇的一所私立高中任教,带高二的班级。待了三个月后,因为工作压力太大,她辞职了。她自嘲,感觉自己是在拿命去换那一点点“窝囊费”。
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像卷进了不能停歇的系统里——带两个班,工作日早上5点半起床,六点跑操,上午一般有4-6节课加早读,两次大课间跑操,下午一般有1-2节课,晚上十点半下晚自习。学校实行班主任陪餐、陪寝制。早餐、午餐和晚餐时间,学生在吃饭的时候,班主任不可以就餐,要站在饭堂监督学生。另外,午休和晚上,她还要到学生宿舍巡逻查寝,等学生全部睡着之后,才有自己的休息时间。每晚等她忙完回到宿舍,已经是深夜11点半,甚至接近零点。
有时候,宿管会突然在深夜给她打电话说哪个学生不见了。有的学生可能会偷偷跑出去谈恋爱、翻墙上网。她只能立马穿戴整齐出去,到处找学生。家长可能还会在深夜12点甚至半夜两点给她打电话,甚至领导可能半夜召集老师紧急开会。
在那三个月里,她见到了各类事情发生,有学生割腕,有学生被诊断出躁狂抑郁症,还有学生同性恋。让她更崩溃的是,有的学生明明做错事了,但家长无理取闹甚至放狠话恐吓她。她比较早上学,21岁就毕业参加工作了,面对这些棘手的事情,几乎天天崩溃大哭。
晓非觉得,既然有的老师承担的工作压力过大,学校为何不多招人?现在求职难,即便是合同工,也有不少人想在中小学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,不存在招人难的问题。学校也有很多闲职岗位,可以充分调动起来。
现在很多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一点
晓非也注意到网络上热议的教育疲态现象——老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,家长疲于配合学校各种要求,学生疲于完成各种课业,压力大睡眠不足。
在晓非看来,教育疲态背后,一方面是学校担心学生出事故,减少安全事故,降低学校管理的压力;另一方面是,学校以成绩和升学为导向,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作为教育的目的,学生考出好成绩,学校的名声才会更响,就越能吸引到更多好的生源,形成循环。
“你能想象晚自习要上到9点的小学吗?”晓非发问。在他支教的小学里,老师会全天候管着学生的一举一动。以语文课为例,如果老师觉得当天的语文课讲得不够,就会在晚自习继续上课,讲完后老师会采用题海战术,比较卷的班级一到期末能做掉30套卷子。不过,学生课余活动没有那么丰富,每天只有两件事:学习和运动,生活状态比较简单,开心得也很纯粹。
大家为什么要死记硬背?因为效果好,成绩提高比较明显。即便还只是小学,学生的压力也很大。县城里好的学校只有那么几所,如果没有在小升初考到好的中学,一环紧扣一环,以后考上好的大学概率就更小了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,学校无奈只能实行应试教育,导向比较功利。
但晓非觉得,学校除了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,还应该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,例如创造力、合作力、利他主义等等。社会与情感能力影响人的性格,作用于人的一生。“现在很多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一点,转而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,其实在终身学习的观念里,这是舍本逐末、本末倒置的做法。”
在他看来,如果教育变成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标准化模板,学校只按安排照做,没有充分理解教育的内涵的话,教育可能会变得片面化、浅表化,不利于培养真正的“人”,“完整的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