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 美食 下的文章

古人吃东西也是分格调的

中国文化里,动物有阶层,自不待说。龟鹤延年,龙凤呈祥,都是上上等动物;狮虎貔貅,虽然凶顽,也不失宏伟。鸡鸭虫豸,难免落了下乘。《三国演义》里诸葛亮说他放走草包草包将军夏侯懋,如失一鸭;得了姜维,如得一凤——换了我是鸭子,听这评断,心里也一定大不高兴。妙在动物阶层,不止在地位...

一日兩餐食家饭

“新荣记”给我送来了一大箱海鲜,四条海钓的带鱼、二条黄鱼、三条鱿鱼、四条鲳鱼、二袋香肠,一大袋虾,还配备了足够的蒜头、葱、姜和干辣椒,想分配一点给一号楼,他家也已经有吃不完的食材了,连夜清洗、分类整理⋯⋯黄鱼暂时不吃,放冰箱冷冻,鲳鱼冷冻三条,一条这几天吃,直接放零度保存,...

闻到桂花满城香

不知道是不是存着心做糖桂花的缘故,我觉得今年的桂花开的好像比哪一年的都要香。大街小巷窗前门外,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桂花树,几场秋雨过后,一簇簇小小的黄桂抑或是金桂藏在叶丛中,香味儿浓密悠长地在风里恣意游荡,径直侵略到我的每个肺泡,忍不住的深呼吸,一次又一次。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两...

用陈皮,敬心敬胃敬夏天

说起陈皮,我就忍不住要咽口水,这种最直接的条件反射来源于从小就常买来吃的那种袋装九制陈皮,金黄色的包装袋,规格两种,一大一小。课间时候翻遍兜里零用钱去小卖部买一袋,捏小小一片含在嘴里酸酸甜甜,味蕾和神经都倍受刺激,倍感愉悦,上课偷吃也不会被老师发现,哪怕只是一小袋,也能意犹...

杂碎,真不是黑暗料理

《风味人间2》当中,是这么形容杂碎的:‌‌“凭借大开大合的风味,剑走偏锋的口感,从谦卑低调,一路翻滚逆袭,终于乾坤颠倒,从尘埃里开出一朵朵异香的花来。‌‌”守在电脑前看这一集的时候,我暗自为这段精准的文案叫好。杂碎的确如此,爱的人会寻味而来,厌的人则将其视作黑暗料理。于我而...

万能食材: 百菜白菜美

在我心里,‌‌‌‌“万能食材‌‌‌‌”大白菜当之无愧。菘,凌冬晚凋,四时常见,有松之操,故曰菘,今俗谓之白菜。作为一个北方人,童年记忆中关于冬天的印象,就是院子里被雪埋着的,还有地窖中堆成小山的大白菜。那是北方普通家庭整个冬天大部分蔬菜、维生素补给的来源。大冬天,猪皮肥肉炼...

我就是,想吃豆腐

汪曾祺说,黄豆对中国人民最大的贡献是能做豆腐及各种豆制品。你看,从黄豆加水磨出豆浆开始,加卤水能点出豆腐;而在这中间还可以得到副产品豆腐皮和半成品豆腐脑;豆腐压干烘烤可以做成豆腐干;豆腐发酵发臭就成了臭豆腐;当然,也能再加工加工做成豆腐乳——西方人管这叫“神秘的东方植物乳酪...

方便面 熟泡面 各种面

现在大家说的方便面,以前在上海被叫做泡面‌‌,因为它只要用开水泡就可以了。菜场里买来的面是生的,要煮过才能变成‌‌‌‌“熟‌‌‌‌”的,泡面不用煮,显然它本来就是熟的,所以上海人叫它‌‌‌‌“熟泡面‌‌‌‌”,这是上海话中最标准的叫法,现在依然有很多老年人这么叫方便面。我泡...

对香椿的爱恨情仇

恰春潮,芽叶未舒,椿树冒出酒红的细尖,汪曾祺写香椿,‌‌“一箸入口,三春不忘‌‌”。如果老北京人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,一棵是石榴,那另一棵就是香椿,种这些树是为了尝鲜,体会入春、入冬的味道。香椿是北京旧时的‌‌“春季社交‌‌”礼物,街坊邻里,左邻右舍,送上一捧,表示情谊。记得...

我在吃的上面,有点坚持

人活着,总归是要吃饭的。中国人一天不吃三顿饭,你敢说你是中国人?我的底线不多,信仰也不全。我这样一个无知的年轻人,都知道一个真理:一日没有三餐,你谈什么人生。我打字的时候,正好在吃法国长棍面包。我用了吃奶的力气,咬的我腮帮子都疼,却还是不肯撒手(and不肯撒牙)。这个法棍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