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 散文 下的文章

那条我没走的路

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,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,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,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,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。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,它荒草萋萋,十分幽寂,显得更诱人、更美丽,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,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,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,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,呵,留下一条路...

闲 要有滋味,忙 要有价值

梁实秋说:‌‌“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。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,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,去享受人的生活。‌‌”因此,‌‌“闲暇‌‌”是要有的。忙,心亡也。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些闲暇,而这些闲暇,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抽出来的。‌‌“忙‌‌”,不可避免动画导演、编辑...

无论怎么走 有选择必然有所辜负

现在真地是夏天了。大部分的植物都开过了花,树叶都不再是动人的初绽状态,无论是阔叶的还是针叶的,都新鲜而完美。而蔷薇花正盛,这是春天结束的象征。草地上,各种小动物母子同框的景象也越来越常见了。小松鼠从来不跟妈妈一起出来,但是小兔子和小獾总是在妈妈附近。不过,最近小家伙们的胆子...

做梦,也要做个像样的梦

1903年,我只有十二岁,那年12月17日,有美国的莱特弟兄作第一次飞机试验,用很简单的机器试验成功,因此美国定12月17日为飞行节。12月17日正是我的生日,我觉得我同飞行有前世因缘。我在前十多年,曾在广西飞行过十二天,那时我作了一首《飞行小赞》,这算是关于飞行的很早的一...

差不多先生

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?提起此人,人人皆晓,处处闻名。他姓差,名不多,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。你一定见过他,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。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,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。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。他有一双眼睛,但看的不很清楚;有两只耳朵,但听的不很...

故乡的春,在一碗嫩尖里

有一种葱翠、清新、自然的韵味,还有一种高山峡谷间云雾缭绕的湿润,并由浅入深地慢慢浓郁,这大概是春的感觉了。在故乡,我看到这种绿是嚼在心里的。故乡一进入春天,绿色便开满崇山峻岭的枝头之间。临近谷雨,我家忙着筹备春耕的种子农药化肥。可我们离集市的来回路程有六十里,母亲听鸡叫三遍...

一辈子也就遇到一个真正懂他的人

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,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。叶三是个卖果子的。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。不是开铺子的,不是摆摊的,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。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。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。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,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。到了一定的日子,他就来了。里面听到他敲门的...

躁动的灵魂,以肉为欢

脱骨牦牛肉。原汁原味,酥烂脱骨,刀子割肉,送入口中,西部的豪情,狂野的欢愉。藏火锅。牦牛骨熬制,汤泽奶白,荤素铺开,五彩斑斓。牦牛肉丸越嚼越香,骨汤一碗接一碗,根本停不下。海阔凭鱼跃,捕来立马吃。渔民的餐桌华丽而质朴,丰盛而简单。昂贵的食材,家常的做法,鲜甜的回忆。白灼鲜鱿...

被窝暖暖的 人儿远远的

曾文正公说:‌‌“作人从早起起。‌‌”因为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。这一桩事若办不到,其余的也就可想。记得从前俞平伯先生有两行名诗:‌‌“被窝暖暖的,人儿远远的。‌‌”在这‌‌“暖暖……远远……‌‌”的情形之下,毅然决然地从被窝里窜出来,尤其是在北方那样寒冷的天气,实在是...

那些美味 那些事 那些相伴的人

我之所以叫‌‌“馒头大师‌‌”,虽然和馒头本尊没什么大关系,但我小时候确实爱吃馒头。确切地说,是‌‌“肉馒头‌‌”——在上海话里,‌‌“包子‌‌”和‌‌“馒头‌‌”是一个意思。根据馅料不同,前面要加定语:‌‌“肉馒头‌‌”,‌‌“菜馒头‌‌”,‌‌“豆沙馒头‌‌”,‌‌“黑...